希伯来语复活记
犹太人原来是居住在的一个游牧民族。根据圣经记载,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,后来迁移到巴勒斯坦,他的后代分为两支:犹太人和阿拉伯人。中也承认亚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。
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,语言、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,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,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,仍然用自己的书写文字,在意大利、西班牙的犹太人,语言被同化,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“拉丁诺文”;在德国、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“依地文”;在中国的犹太人,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吃猪肉,逐渐和回族混淆。
公元前70年,毁掉了犹太人的都城。犹太人被逐出家园流落世界各地。他们使用寄居国的语言,致使希伯来语作为口语逐渐消失(但作为继续存在)。
19世纪后半叶,有一个决心复活希伯来语。他是犹太青年埃里泽·本·耶胡达。(本·耶胡达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就是:“犹太人之子”)1879年,耶胡达发表论文《事关大局的问题》,认为在现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压力下,犹太民族作为一个**民族而生存面临大问题,而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家园,是犹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条件。为了保证民族延续和民族复兴,犹太人必须重说希伯来语。
耶胡达决心在与其他犹太人交往时只说希伯来语。他的第一个孩子成了近2000 年来第一个把希伯来语当做来说的孩子。1884年,他开始编辑一份周报,进一步宣传他的思想;同时,为了证明古语能够新生,供现代社会使用,他着手编纂一部,并积极扩展词汇量。1890年12月,他组建了一个希伯来语委员会(即今希伯来语研究院)以发展这项事业。
后来,耶胡达找到了一些愿意实践他语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。他不仅要求他们积极使用希伯来语,还坚持要这批的子女把它当做母语。当时地区的犹太学校都讲授希伯来语,但是仅作为一种了解和经书的古语来讲授。所以,耶胡达的要求对于祖居圣地的犹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来说,影响甚微。不过,年轻的移民们急于开创一种崭新的生活,许多人乐于让孩子去学这种未曾实践过的语言。
在这个萌芽的教育体系中,建立希伯来语的尝试所遇到的困难不难想像,正如当时的老师所言:“气氛浓重压抑。难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颗种子是怎么种下去的。我们像哑巴,结结巴巴的,要手和眼来帮忙。”
经过艰苦的摸索,到时,全部使用希伯来语的幼儿园、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已达64所。
终于,入学的儿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来语事业的拥护和保卫者。曾有这样一个报道:有人从一个小女孩手中抢走一个布娃娃。才上学一个月的女孩吃了一惊,抓住那人的衣袖,用希伯来语叫道:“还给我!还给我!”那人装作听不懂,要女孩说,但女孩坚持说希伯来语,宁可因此失去布娃娃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,的犹太人慈善机构出资在市筹建一所技术学院 (即后来的海法理工大学)。规划者认为,由于德语是的语言,院中讲课要用。消息披露后,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举行了一系列的示威、罢工、罢课和抗议集会,开学典礼被迫推迟。
同样,其他学校也开始用希伯来语讲授全部课程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,技术学院以希伯来语为唯一授课语言;第一代说希伯来语的家庭也出现了。1925年,的创办成了全民族的大事。
据1916-1917年间统计,巴勒斯坦地区8.5万犹太人中有3.4万人把希伯来语当做第一用语或日常用语。有意义的是,其中农业定居村和市75%的儿童及33%的成年人说希伯来语。希伯来语的延续得到了保证。
1923年9月29日,托管当局承认了希伯来语的地位:“、和希伯来语为该地区的。”
虽然希伯来语在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立前后还经受了多次挑战,移民数往往超过了原有居民数,然而希伯来语作为存活语言的地位从未动摇。
现在,希伯莱语是以色列国的,使用人数750万人(包括在等地的使用者),195,375美国使用者。
随着人流浪到世界各地,希伯来语灭亡了两千多年,但以色列建国后,希伯来语人为地复活了。这在历史上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奇迹。今天的希伯来语,和两千多年前的希伯来语是相通的。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的年代。现代的人基本可以听得懂两千多年前人们的对话。现代的言语能够做到与两千多年前的语言相通,这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奇迹。